原標題:4個能保命的“救急技能包”!廣州紅十字會醫(yī)院提醒:暑假出行,謹防意外受傷
(記者/潘心怡 通訊員/胡穎儀)進入暑假,不少市民居家或出行頻次增多,中暑、燙傷、外傷或骨折等意外風險增加。7月5日上午,廣州市紅十字會醫(yī)院邀請燒傷與整形康復科(燒傷整形科)、骨科及急診科三位醫(yī)生分享燒傷、創(chuàng)傷、溺水和中暑情況下的現(xiàn)場救急步驟,并進行了直觀的現(xiàn)場演示。掌握這4個“救急技能包”,在他人或自己遇到意外時,都可能大幅減輕傷害,甚至挽救生命。
技能包一:
【資料圖】
發(fā)生燒燙傷,先大量沖水!
活用“五字訣”緊急處理
“從臨床上看,燒燙傷的高發(fā)年齡段是5歲以下的兒童和75歲以上的老人,50%以上的燒燙傷事故發(fā)生在廚房,每年約有2000萬人遭受不同程度的燒燙傷?!睆V州市紅十字會醫(yī)院燒傷與整形康復科(燒傷整形科三科)副主任,副主任醫(yī)師李罡介紹,當燒燙傷發(fā)生,可用“沖、脫、泡、蓋、送”五字訣進行緊急處理,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傷害。
(1)“沖”:在發(fā)生燒燙傷事故后,第一時間用自來水沖患處30分鐘以上,時長以患處離開水源后不感到疼痛為準。這一步可達到止痛、消腫和降溫的效果。注意沖水時可以連著衣服一起沖,不需要先脫衣服,以免耽誤時間;
(2)“脫”:沖水結束后,輕緩地脫去覆蓋在患處的衣物。李罡提醒,脫的時候不要用力拉扯衣物,以免造成燙傷處皮膚的剝脫。對于比較難脫的衣服,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開,再慢慢脫掉,保持受傷皮膚的完整;
(3)“泡”:對于手腳處的燒燙傷,可以把患處直接浸泡在冷水里至少30分鐘。浸泡使用自來水就可以,不需要特別加入冰塊;
(4)“蓋”:完成以上步驟后,可用干凈的毛巾或紗布把傷口蓋住,起到暫時的保護作用;
(5)“送”:盡快把患者送到有燒傷??频尼t(yī)院進行救治。
李罡提醒,對于燒傷燙傷,預防遠勝于治療,建議市民用好“五字訣”,千萬不要輕信“涂醬油、涂牙膏治燙傷”等民間偏方,否則可能導致傷勢加重、傷口留疤。
技能包二:
戶外運動常見外傷骨折
“止血包扎固定”來幫忙
“暑假時期,很多家長帶孩子爬山、踢足球或打籃球,在活動中意外受傷時有發(fā)生。因此掌握急救知識中最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止血包扎固定,很有必要。”廣州市紅十字會醫(yī)院骨科主治醫(yī)師王敏介紹,進行現(xiàn)場急救需要遵循三個重要原則,一是安全(確認周圍環(huán)境的安全)、二是簡單(越快達到治療和固定的目的越好)、三是有效(急救效果好,避免出現(xiàn)反效果)。
當體表或四肢的靜脈、毛細血管或小動脈出血時,加壓包扎是最常用的止血法。王敏表示,加壓包扎是每個家庭必備的救急知識?!凹訅喊⒉皇前逊罅戏笤趥谏暇秃?,一定纏繞繃帶進行固定和止血?!彼嵝?,在包扎后要觀察傷口附近的血液運行情況,避免綁得太緊影響血液循環(huán)。
而當在戶外發(fā)生輕度骨折、又沒有專業(yè)固定用夾板時,可對傷口進行加壓包扎后,用樹枝等物品進行跨關節(jié)固定(如前臂骨折,樹枝的長度需要跨過腕關節(jié)和肘關節(jié));如果有棉墊,還應對關節(jié)、肘窩或膝蓋窩等進行保護,減少壓力性損傷,并及時將傷者送往醫(yī)院治療。
“止血包扎固定”現(xiàn)場演示。
技能包三:
溺水者救急現(xiàn)場
用“ABCD”啟動基礎生命支持
暑假期間,溺水事件發(fā)生風險上升。廣州市紅十字會醫(yī)院急診科副主任醫(yī)師郭壯波介紹,當碰到有人溺水時,市民應盡快向周圍群眾呼救,有條件的盡快通知專業(yè)水上救助人員或者消防人員,同時撥打120求救?!澳缢叩木戎荒芸恳粋€人完成,我們可向溺水者投遞一些竹竿、繩索進行救助。當溺水者被救起,我們就需要根據(jù)溺水者的情況進行生命支持?!?/p>
郭醫(yī)生表示,救助溺水者需遵循“ABCD”原則。
(1)A——開放氣道。把溺水者救助到岸邊后,要盡快給患者清理口腔里的泥沙水草,抬高患者的下頜,通過壓額抬頦法抬高患者的開放氣道,盡快給予患者人工通氣;
(2)B——人工通氣。在患者沒有呼吸的情況下,需要盡快進行2-5次的人工通氣,每次通氣時間大于1秒鐘;
(3)C——胸外按壓,施救者兩臂交叉垂直,用手掌根部按壓溺水者胸骨與兩乳頭連線的交界處,成人按壓深度是5-6厘米,嬰兒或兒童的按壓深度是達到胸部前后徑的1/3。按壓頻率約為100-120次每分鐘,胸外按壓跟人工通氣的比例為30:2;
(4)D——早期除顫。如果救助場所配有AED,需盡快連接AED給患者進行心臟除顫,可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。
溺水救急“ABCD”操作現(xiàn)場演示。
技能包四:
中暑救急四步走
處理妥當可大大降低重癥風險
眼下也是中暑高發(fā)的時節(jié)。“長期暴露于高溫高濕的環(huán)境中,如果出現(xiàn)頭暈、頭疼、渾身沒力,就屬于先兆中暑情況?!惫鶋巡ń榻B,廣東夏天溫度高,容易中暑的人群包括戶外運動員,戶外高溫作業(yè)者,患有基礎疾病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或甲亢的老年人,以及在室內時間較長的久病臥床者和兒童嬰幼兒。高溫環(huán)境、超負荷的體力活動或者是劇烈運動都是中暑的主要誘因。
郭壯波介紹,中暑根據(jù)其臨床表現(xiàn),可分為先兆中暑、輕癥中暑和重癥中暑三個階段,在早期出現(xiàn)大量出汗、口渴、頭暈、頭痛,伴有全身乏力,體溫升高但低于38℃等癥狀時,就需要及時給患者進行救治。中暑的現(xiàn)場救護包括以下四步:
(1)盡快撥打120,把患者送到醫(yī)療機構進行專業(yè)治療;
(2)把中暑者從高溫環(huán)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,同時讓患者平臥,解開患者的衣領,有助于患者的呼吸及散熱;
(3)通過物理措施進行降溫,用濕毛巾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拭,或用冰袋放到患者頸部、腋窩及腹股溝大動脈處,把體溫降下來;
(4)盡快給患者補充適量溫開水或淡鹽水,注意要少量多次,每次大約每個小時500~1000毫升。
那么,人在戶外,應如何預防中暑?郭壯波提醒:市民需避免在高溫環(huán)境下長時間工作或劇烈運動,避免熱源直接照射,夏季出門隨身攜帶飲用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,另外保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,也可以提高身體應對高溫的機能。
需要重點關注的是,在室內同樣有中暑的風險。一定要避免把嬰幼兒放置在密閉環(huán)境,如車廂中,并注意加強室內環(huán)境的通風散熱。(潘心怡)
(南方網(wǎng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