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特輯 - 科學篇
(資料圖片)
小學科學課作為國家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培養(yǎng)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,提升學生科學素養(yǎng),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和價值。小學科學課程主要培養(yǎng)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心,以及主動學習的熱情,從而進一步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思維、創(chuàng)新意識、態(tài)度責任等核心素養(yǎng)。那么孩子應該如何上好科學課?家長又該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呢?
第十五期《校長、老師有話說》,我們邀請到成都市兩所小學的科學教師,就“如何學好科學課,讓核心素養(yǎng)落地”的話題,談看法,提建議。
今日話題
上好科學課 從養(yǎng)成三個好習慣做起
小學階段作為科學啟蒙的關鍵時期,如何培養(yǎng)學生的科學思維、創(chuàng)新意識、態(tài)度責任等核心素養(yǎng),讓孩子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,養(yǎng)成良好的科學思維呢?今天,來自成都市北新小學校的科學教師何四云,就跟大家聊一聊孩子如何才能上好科學課的話題。
小學階段的科學課重在培養(yǎng)孩子對科學的興趣,科普科學知識,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,全方位提高孩子的科學素養(yǎng)。如何上好科學課?孩子們應該從養(yǎng)成以下三個好習慣做起:
一、要養(yǎng)成善于觀察的習慣
觀察是學好科學的基礎,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。細致的觀察能夠讓大家發(fā)現(xiàn)許多細節(jié),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自然、了解世界。在觀察的時候,需要集中注意力,帶著問題去觀察,不僅要用眼睛去看,還應用耳朵去聽,用手去觸摸,用鼻子去聞,還要認真地思考觀察的過程和結果。比如牛頓觀察到蘋果落地,發(fā)現(xiàn)了偉大的萬有引力定律;李時珍觀察各種花卉、藥草的生長過程,最終寫出醫(yī)學巨著《本草綱目》。
二、要養(yǎng)成敢于實驗的習慣
做中學、學中思。實驗是科學探究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孩子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疑惑與問題,要敢于通過親自動手實驗,在實踐中去驗證自己的假設。除了課堂內的實驗認真完成,在生活中遇到的疑惑,或發(fā)現(xiàn)的有趣現(xiàn)象,也應該學會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簡單材料,嘗試在實驗中去驗證自己的猜想。比如培育綠豆芽,做“會飛的磁鐵”、“拉不開的書”等實驗,通過動手實驗,能夠幫助孩子了解背后蘊藏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。
三、要養(yǎng)成勤于記錄的習慣
在科學探究過程中,及時做好記錄、多做記錄,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科學。課堂上,孩子們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活動手冊,做好每個實驗的記錄和說明。課外,可以準備一個科學記錄本,對科學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、發(fā)生的現(xiàn)象、產生的數據等及時記錄。記錄的方式除了通過畫圖、表格、文字的形式以外,還可以通過拍照、錄像的形式進行。比如用文字記錄花草的生長,通過拍照記錄四季的變化等。
無論是觀察、實驗,還是記錄,這三者都相輔相成,都需要孩子們腳踏實地用心去做,只有這樣,才能學好科學、用好科學,真正成為一名科學小達人。
校長、老師有話說
四川日報全媒體『川觀拍客』推出《校長、老師有話說》系列專題,邀請成都市各中小學校長和老師、幼兒園園長等,針對時下熱點的教育問題、現(xiàn)象,家長和孩子們關心的話題,提出建議和看法,并答疑解惑。
策劃 ︱ 毛漫丁 譚曦 肖雨楊執(zhí)行 ︱ 肖雨楊 趙螢
川觀拍客 ︱ 何四云
編輯 ︱ 趙螢
海報 ︱ 何濤